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 > 第24页

第24页

    有意思的是,她还独创了一个“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除却表达自己的无上尊贵外,可能还有一层“君权神授”、光明正大的意思吧。


    女皇的铁腕执政


    平心而论,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她执政约50年,上承 “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也都得益于她成熟的施政手段和深远的政治眼光。


    在施政方面,她颇有创建。一方面,她在宫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处理国务,另一方面又在宫城的北门内召集一批文学之士(史称“北门学士”)做国家元首的顾问团,以便集思广益,参议国事,这就好比现代西方国家总统的高级智囊团。同时,她还别出心裁地在皇宫前设置意见箱(即“铜匦”),广开言路,“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她一直非常重视,也颇有建树。为了网罗人才,她开创性地设立“自举”制度,凡是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自己举荐请求升官。在她正式当皇帝的那一年,又第一次设立了“殿试”制度,选拔“天子门生”,培养国家人才。在她晚年,文举之外增设武举,选拔将帅之才。如中唐名将郭子仪,便是“自武举异等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的文化教育,还特地出台了“扶持政策”,史称“南选”。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在武则天执政之前,李唐的文武大臣多是“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其他地方的士子,纵是有才也遭摒弃,难以上升朝列。后来武氏当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才使得朝廷的人才真正开始来自“五湖四海”。“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可见,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对后来唐朝的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时着名的宰相狄仁杰,常常直言不讳,武则天都虚心採纳,还亲自在他袍子上题字,以示勉励。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都贊曰:“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当年骆宾王写《讨武曌檄》,骂她“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又骂她“杀姐屠兄,弒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可谓尖刻至极,可她看了不恼不躁,反而赞赏骆的文才,还嘆说人有如此才,不用可真是朝廷的过错。


    虽然她一再主张“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可若是有外来入侵,她也绝不手软。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年)起便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便于长寿元年(692年)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随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时期,她一直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史书记载,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不但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有益,而且对巩固边防、加强军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她也有冷酷和残忍的一面。为了


    扫清做皇帝的道路,她“敢于肆毒与罗织诛杀宗室大臣几尽者”。她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一班酷吏,採取严刑峻法,大肆诛杀异己,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地方将吏几千人,其中有许多是无辜的受害者。不过,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她“肆行诛杀”,可当时号为贤士的,如狄仁杰、徐有功、朱敬则、宋璟等,都被重点保护起来;而所宠幸的邪恶之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都被毫不留情地除掉。可见,她是一位很清醒的明君,“其与庸君远矣”。


    千秋功过任评说


    身为女人,她面对的最大难题便是皇权的继承问题。她明白,她的血脉延承,终要回归于李家,她也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也就是说,她终是李家的人。于是,她在临死的时候,去了帝号,改称皇后。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她还是放弃了女性的独立,回归到了男权社会,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必然要这么做。


    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去世后,她的子孙对她的评价一直是小心翼翼、克制有加。如那个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的儿子李显(唐中宗)曾心情复杂地下诏夸赞:“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唐睿宗)诰称“运光五圣”,将她列入其中。到了她的孙子唐玄宗那一朝,李白的《上云乐》诗称“中国有七圣”,也还包括她。便是她去世75年后,唐德宗还是夸则天皇后“聪明睿哲,内辅时政,厥功茂矣”。


    也许对于李氏子孙而言,心里依然存有芥蒂;可对后世来讲便无所顾忌,可以恣意评说了。《旧唐书》遵循《春秋》笔法,说“不没其实,所以着其大恶而不隐”;而《新唐书》则坚持“辩证法”,既指责武氏的私德大有问题,“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是莫大之罪,又坦承武氏政绩不错,说她“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而《资治通鑑》就有点不厚道了,司马光刻意搜罗武则天的弊政材料,尤其对酷吏事叙述最详,寓贬于叙事,足见司马温公对其的好恶。不过,书中也肯定了武氏明察善断,赏罚非明,使得“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功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西游:拜师菩提,喝酒变强 大乾长生 龙族:从只狼归来的路明非 我,君麻吕,要长生! 我没看过火影啊 东京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