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我们所熟知的貂蝉形象,则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凭藉传记里短短几十字的记载,加上各种民间传说,凭空塑造出一个色艺双全、光彩照人的貂蝉来,名列古代
四大美女之中,实在是一个奇蹟。
貂蝉有多漂亮,民间传说中说她有“闭月”之貌,说月亮都比不过她的美丽,要赶紧躲在云彩后面。而《三国演义》里则说“年方二八,色技俱佳”,并有诗词形容她的容貌舞姿: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裊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当初,持方天画戟、跨赤兔马、“骁勇异常”的大将军吕布,按照合理的想像,也应该是颇有女孩子缘的“帅哥”。《三国演义》说他是好色之徒,那他自然对于美色有较高的鑑赏力。但当他初次见到“貂蝉艷妆而出”,先是“惊问何人”,然后是“目不转睛地看”,可见貂蝉“惊艷”。便是吕布的干爹,就是那个“奸乱公主,妻略宫人”的董卓,见到貂蝉也不免嘆曰: “真神仙中人也!”由此可见,她的美色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她的身世,《三国演义》说她是王允府中的歌伎,王允“以亲女待之”,那就算是干女儿了。但若按《三国志》里与吕布有染的“侍婢”原型来分析,她又可能是董卓府中的人。再根据元代人关汉卿的剧本,又是另一种说法:貂蝉姓任,名红昌,原是吕布的妻子,后因黄巾之乱,没入宫中,成为一名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的宫女,故赐名貂蝉,接着又被皇帝赐给王司徒。但由于没有正史记载,所以三种假设皆有可能。
最危险的任务
这位美人不但长得是风华绝代、国色天香,而且聪慧伶俐、深明大义。当王允在牡丹亭里叩头拜请貂蝉替他演一出“连环美人计”除掉贼臣董卓时,这位只有16岁的小美女不急不慌、不愣不躁,坦然地接受了任务。这位小美女大概天生就是做间谍的料,面对“事若泄漏,将遭灭门”的巨大压力,不但有“万死不辞”的莫大勇气,而且有“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的冷静和智慧。
在后来这齣着名的连环计中,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貂蝉对此心领神会,表现也是无可挑剔,完美至极。她先是和吕布眉来眼去,秋波传情,把大将军的魂勾得是颠三倒四;然后又在笙簧缭绕中,大秀妖艷舞技和美妙歌喉,继而又是推杯换盏,将董卓迷得一塌糊涂。平心而论,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是因为董卓老鬼当时权倾一时,去王允府上赴宴都要带上“持戟甲士百余”,气焰可谓嚣张;二来这老鬼太过肥胖,何况又老又丑,小貂蝉若要圆满完成任务,不但要有极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一流的演技。
实事求是地讲,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何况是枭雄对峙、父子之间。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甚至一个惊慌的眼神,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但貂蝉表演得太完美了。她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装作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从而使得董、吕二人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且看她在两个男人面前如何上演“寻死”的精彩片段。
先说在凤仪亭边和吕布相会。貂蝉对心上人一番哭诉之后,以“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刺激吕布“尝不到葡萄,抱不得美人”的心理痛痒,然后“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来”,以死明志。自然,吕布捨不得,慌忙抱住。接着,貂蝉看他似乎仍心存芥蒂,害怕董卓老贼见疑,又以激将法刺激他,然后加上大把大把的眼泪,搞得吕布是“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最后终于等到董卓“醋意大发,掷戟刺布”的预料局面。至此,貂蝉圆满地完成了她第一阶段的任务。
再看她在董卓面前的表演。当董卓假意要将她赐予吕布时,貂蝉佯装大惊,哭闹,“宁死不辱”,为表示对董卓的忠贞,还“掣壁间宝剑,欲自刎”。这一哭一闹,不但彻底抹去了董卓的疑心,而且激起男人的虚荣心。于是,董卓弃谋士于不顾,陷入貂蝉精心设计的“红裙圈套”,最终使得吕布不顾伦理亲情,毅然选择背叛,“一戟直透咽喉”,亲手断了老子的性命。对于貂蝉传奇般的“卧底”事迹,有诗赞曰: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最莫名的结局
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剷除了朝中一大祸害,圆满地实现了一个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的历史传奇。
但关于她的最终归宿,《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在元杂剧、野史典籍或民间传说中,倒是有几种耐人寻味的说法。说法一,如《白门楼》所述,在董卓被诛后,正式成为吕布之妾,后在白门楼吕布被斩时,一同死去;说法二,如《关公月下斩貂蝉》所言,吕布被斩后,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刘备,后来被关羽斩于月下;说法三,是野史记载,关羽向曹操索要此女,纳为妾氏,并随关羽入蜀,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说法四,貂蝉在董卓被诛时,归隐田园,“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