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为:
难民纪津
1.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
2.到指定地点后,向当地政府报告,并服从管理。
3.不得造谣生事及一切破坏行为,违者缴销难民证,并予以处罚。
4.沿途不得偷窃食物,如包米土豆等,及一切扰乱社会秩序行为。
(36)同2,92 页。
(37)1987年第1、2期《党史资料研究》,26页。
十二、辽西大喋血
锦州关门,死城复活,黑土地上共产党人黑洞洞的枪口、炮口,就齐刷刷转向了辽西的廖耀湘兵团。
一个精锐的战略兵团,没有丝毫作为,顷刻间灰飞烟灭。
第32章 不治之症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前方乱了,后方烂了。
兵败如山倒,党败如山倒。
“研究研究”
10月4日,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1。
10月18日,林彪已经准备回师打廖耀湘了,蒋介石和卫立煌等人,还在“研究研究”2。
直到用不着研究了,也没“研究”出个眉目。
20天武装大=屏蔽gg=
——续战犯录之三
黄褐色的尘埃里卷着人流,在秋日的辽西。:地上涌腾着。
汽车,炮车,装甲车,骑兵,步兵。车吼马嘶,10余万双脚纷乱起落,汽油和机油味儿,人畜的汗味儿,搅拌着飞扬的尘土和牛马粪的草末儿,在高远的蓝天下,腾捲起一条没有尽头的黄褐色的长龙。
明丽的阳光,清亮的河流,迷漫着谷香的旷野,都被这黄褐色的喧啸充塞了,遮没了。
黄褐色的士兵,就像衣冠机器一样在进行。脏污的船行帽和钢盔,在尘埃的河流中浮沉。汗水的溪流,在毫无表情的脸上沖刷。枪械的重负,只知始点,不知终点,也不知命运的跛涉,使他们疲惫不堪,那脚步彷佛不是自己迈动的,而是披黄褐色的洪流拥动的,鼻孔被尘土堵塞了,一个个大张着嘴巳喘息着,就像被一池浑水呛得要浮出水面又俘不出来的鱼,千军万马,却不显零乱,特别是新1军和新6军,涉渡辽河、新开河和饶阳河,也是那么迅捷,井然有序。
杨克明老人说,5纵(组建5纵,老人从3师调到14师42团任团长)任务是在辽西牵制、迟滞廖耀湘西进。站在新民西边山上,远远的,就见尘士飞扬,像着地捲来一阵狂风。长那么大,还没见过这样的大兵团行军。望远镜里,车是车,炮是炮,一队队步兵整整齐齐,耀武扬威,本是平常行军,却像检闲似的,可不像电影上的国民党军队。走了那么远,就是那么一股劲儿,真有股王牌军的气势。
这是军人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赞嘆。
沿途百姓则惊呼:过兵啦!
“八。一五”后,兵来兵往,枪响炮轰,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成了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了。但这次,8纵、9纵等部队过去后,人们觉出非同寻常,是要“开大仗火”了。所剩不多的青壮年纷纷出逃,有的村子连老头也剩不几个了。
老百姓当然不知道,廖耀湘兵团所到之处,要实行蒋介石在豫鲁曾经实行过的”三光政策“。当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行”三光政策”,如今该中国人对中国人进行”三光“了。舒适的美式吉普,颠箕不开廖耀湘紧皱的眉头。黄褐色的尘埃中,他看不到出路在哪里。而卫煌铁嘴钢牙,咬定”真理”,坚决“不变”,廖耀湘变了,不是变成出辽西,而是出营口。以营口为依託、经盘山向西打,进可攻,退可守,可谓一招好棋。他信誓旦旦:“出营口连一副行军锅都不会丢。”3。
变与不变,都不能改变蒋介石的决心。
不过,县官不如现管。兵团司令廖耀湘,不动声色地把蒋介石的錶针向自己回拨了。
10月2日就该出动,“研究研究”,10月12日还未全部集结完毕。
10月11日,先头部队攻占彰武。15日,兵团主力仍在彰武。彰武台门、新民以西徘徊。蒋介石连电催促,回答不是“桥樑未架好”,就是“正准备前进中”,兵团参谋长杨昆问:“我们为甚么不赶快前进?”廖耀湘说:“我判断不会出几天,锦州就会被解决,那时我们就不要前进了,”4。
对于锦州决战,不管林彪何时和怎样想通的,一旦横下心来,他就毫不犹豫,全力以赴地打下去。
廖耀湘恰恰相反。
东北人讲“磨洋工”,廖耀湘是“磨蒋工”。
廖耀湘把蒋介石泡了,却躲不过毛泽东的慧眼:“只要不怕切断补给线,让敌进占彰武并非不利。目前数日,你们可以不受渖阳援敌威胁,待锦州打得激烈时,彰武方面之敌回头援锦,他已失去时间。”·浩浩荡荡,轰轰隆隆,廖耀湘兵团20天武装大=屏蔽gg=。
用黑土地上的话讲,这叫“唬牌”的。
军事智谋的第一个特徵,就是能够区别哪些是能够做到的,哪些是不能够做到的。
锦州丢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二块骨牌长春也倒了,国民党在黑土地上要干的事情,就只能是如何救出廖耀湘兵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