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日本打国民党,一些人对于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抗战期间闹磨擦时打“土顽”那个阶段上。
低估了敌人,高看了自己。
不知彼,也不知己。
也难怪,部队就是发展很快,还建立了那么多“革命政权”嘛,这说明人民是拥护、支持我们的嘛。还有“老大哥”也支持我们嘛。
对于隐藏在很好的表象下复杂、险峻的局势,对于黑土地上已经和行将发生的事情,坐在大城市里是很难看到的。
延安的毛泽东也看不到。
林彪离开渖阳前也不知道。
但是,他好像已经感到了一些什么。
据说,对于“独霸东北”和“拒敌于国门之外”,他好像开头就有点不同意见。倒不是他不希望“独霸东北”、“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眼下究竟能不能霸住、拒住,和怎样才能霸住、拒住。
据说,一路上,他脑子里像车轱辘似的转来转去,就是这个问题。
“撒退将军”锦州西65里,锦西县城东8里,有处不大不小的景致,叫作虹螺山。
史书称:虹螺山“山脉自西而东,蜿蜒百余里。从各方观之,均成形,乡人因有‘八面威风’之称12”并不威风的林彪,站在“八面威风”上。
带股腥味儿的海风,要把人颳倒似的,斜刺里扑啦啦拽动着大衣襟。
很冷,那风好像要穿透衣服和皮肉钻进骨子里。大海碧绿碧绿的,鼓动着冷冰冰的诱惑和杀机。在8倍望远镜里看久了,就把碧绿碧绿的大海和瓦蓝瓦蓝的天空,混成一体。
漂浮在碧绿碧绿的海水中的葫芦岛,码头上停着几艘灰濛濛的军舰。
看不清舰上旗帜和标记,但是美舰无疑。有两艘好像刚到,隐隐约约可见士兵正在下船。登上码头后,就和军服颜色差不多的土路融在一起,一队队朝望远镜方向蠕动着。
来得挺是时候。地形也行。也有仗打,因为有敌人。可此刻这位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能够调动的全部武装力量,只有来一连土匪也难应付的一个警卫排。
没有兵,不能打仗的将军,似乎应该顺便瞅几眼周围的景致。可他大概连想都未想过,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脚下这座山,算甚么狗屁一景。
——“内线作战!”
——“全部歼灭三个军!”
——“一战解决问题!”
人们常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来形容大将军风度之类。其实不用泰山崩于前,就是一栋楼塌于前,谁都掉头就跑。当然,用已经被用俗了的大海的潮浪形容林彪此刻的心情,当是很妥贴的。可浪涛再大,也溅不到那张瘦削、清秀、白净的脸上一星泡沫。
能够看到的,只是那步履愈发沉重的踱步,和那些日子每顿2两左右的饭量。不过,他的决心,可能在那一刻就已经定了。
其实,部队就离这儿不远。
黄克诚的三师,距林彪也就20里左右。梁兴初的1师更近,就10里样子。几天后,1师前卫团到达杨家杖子附近洞口村时,团长江拥辉到铁路线上一个小站,通过绥中县电话局打个电话,没想到接电话的正是林彪。
当年115师保卫部巡视员乐坏了:林师长,你来了!
肯定也很高兴的林彪,声音里听不出多少高兴:嗯,来了。你们都带了些什么武器呀?
江拥辉答:步枪、手榴弹,还有几挺机关枪。
林彪道:手榴弹是宝贝呀。
手榴弹真是个宝贝。不然,土八路不会为它编那么多歌儿,唱得那么兴致、开怀。可手榴弹再宝贝,也难敌国民党的美式大炮。而且一路兼程,一个个弄得精疲力竭,蓬头垢面没了模样,再宝贝的手榴弹也扔不多远了。
最惨的要数杨国夫的7师。
12月4日,林彪转发一封电报:
中央军委:国夫转电如下我师自渤海登陆行军,又在山海关坚持半月之久,后又运动防预,每旅皆是战斗伤亡,减员有两千之多,现部队干部情绪低,战士带枪逃亡甚多,(仅昨晚连跑二十八人带枪九支)。原因:部队自出关来,未领分文款项,服装不能解决,生活极端困难,目前部队极须整顿与补充。
林
支转
就是这样的部队也调不来。
没有电报密本。
11月22日,林彪在给“军委东北局”的电报中说:杨国夫与我无密本联繫,情况不明。
11月23日,黄克诚、刘震、洪学智13给“彭罗并军委”的电报中说:与林台密本始终未弄通,林来报均未译出。请转告林设法送密本来。
没有密本,只听呼叫,谁也不知道谁在哪里,只有拿着收到的“天书”着急上火。
还没有地图。
没有地图,别说打仗,连行军都困难。
全套美式通讯设备的杜聿明,却耳聪目明。连江拥辉和林彪通的那次电活,都被他的情报人员截接了。
从关里开来的部队联繫不上,调不动,从南满赶来参战的部队,也在渖阳受阻。
罗华生(离休前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率领的2师,10月上旬渡海在皮口登陆不久,即奉令到锦州西部作战。步行到普兰店,政委刘兴元(离休前为军事学院政委)与苏军联繫,“老大哥”挺帮忙,给调来一列火车。谁知渖阳的“老大哥”却变了面孔,让立即下车,限令24小时内离开渖阳,不然就要缴枪。罗华生派通讯科长王建华去东北局联繫,希望东北局与苏军交涉,能够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