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深思的是,顺治对多尔衮的态度前后反差极大。多尔衮做了七年摄政王,在一次打猎时突然发病暴死,年仅39岁。当时,顺治下诏书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后来又追封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拊太庙。但第二年顺治亲政,马上翻脸,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说他独擅威权、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挟制皇上,“僭妄不可枚举”。一直“畏威吞声”的顺治终可以扬眉吐气,他把多尔衮原来所受封的爵号统统罢免,然后撤其庙享,诛其党羽。根据当时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记》记载,顺治还掘了多尔衮的坟,将其鞭尸,可见顺治对多尔衮有多恨。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孝庄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沉默呢?如果孝庄和多尔衮有私情,按孝庄的性格和为人来看,她不至于如此绝情。便是真为儿子的皇位着想,那么多尔衮的暴死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报复张扬。何况顺治亲政时才13岁,还是一个孩子。根据皇太后在顺治选妃、驾崩后修改罪己遗诏等来看,若没有皇太后的默许,他不可能这样做,群臣也不敢那样起闹。因此,可以大胆推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一直紧张,绝非民间传说中那样缠绵和恩爱。年轻时他俩没有感情基础,也不存在产生感情的可能;多尔衮推举福临登上帝位,只是出于政治博弈的权宜之策;而在此后,孝庄和顺治也只是任其摆布的棋子罢了。
多尔衮太过霸道,太过专权,他连顺治的哥哥豪格(豪格劳苦功高,当时还拥有重兵)都敢冤杀,还霸占其福晋,并“僭用龙衮”。那么,这个小屁孩皇帝顺治和柔弱的孝庄太后又算什么呢?如果他再多活几年(他死时不到40岁,有的是时间),或许真的会篡位。
从现有史料分析,多尔衮摄政时期,孝庄皇太后无所作为(多尔衮也不可能给她这样的权力),一切权力都由多尔衮把持。一百多年后,聪明的干隆皇帝终于看出端倪来。正如他封杀雍正帝的《大义觉迷录》一样,他为多尔衮平反,便是期望抹杀宫廷争斗的真相。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宵小奸谋”,爱新觉罗家族的宫闱丑事也就容易被后人遗忘了。
她与顺治的尴尬母子情
多尔衮死后,13岁的顺治开始亲政。根据《清史稿》及其他史料分析,顺治是一个容易头脑发热、性格特别激烈的性情中人。
在美国人恒慕义的《清代西人见闻录》里有这样的记载:顺治十六年(1695年),郑成功率十万大军北伐,围困南京,攻克苏皖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清廷为之震动。顺治皇帝惊慌失措,竟有退走关外回老家盛京的打算,孝庄申斥这是丢祖先功业的懦弱行为;于是他又头脑发热,说要统帅大军御驾亲征,孝庄再次批评这是轻率鲁莽之举。连续两次被母后批评,“使他勃然大怒,据说他受到了这番阻拦,一怒之下,剑噼了宝座”。可见顺治的年轻任性。
《清史稿》里关于孝庄和顺治帝的记载表明母子二人关系并不融洽,两人的最大分歧便是在顺治的婚姻方面。当初,从稳定江山社稷的大局出发,孝庄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几个哥哥那里招来四个蒙古姑娘,为儿子纳入宫中。其中,立为皇后的便是孝庄的大哥吴克善的女儿。但顺治帝很不喜欢她,忍了三年,顺治帝竟要以“无能”为由废后。孝庄不允,群臣亦百般劝阻,于是他又闹情绪,后来他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写到此事:“……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可见孝庄皇太后对这个任性的儿子是非常宽容的,最后只好做出让步。
后来,孝庄太后又将她的侄孙女嫁给儿子当皇后,可顺治还是不喜欢。当时,他最喜欢的女子是董鄂妃。这位董鄂氏并非民间传说的名妓董小宛,而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根据当时宫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董鄂妃起初嫁给顺治的弟弟襄亲王,但被顺治帝看上,“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后来襄亲王因嫉妒便怒斥了他的夫人,竟被顺治闻知,顺治还“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正好将董氏纳入宫中,很快就将其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顺治深爱着这位曾经的“弟媳”,特别是董鄂妃生下四皇子后,他异常高兴,甚至想再次废后,改立董鄂妃。在顺治写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这位董鄂妃温柔贤惠,知书达理,非常懂得体贴人,而且“至节俭,不用金玉”,对顺治的劝诫既明理又顺耳,还可以和顺治一起参悟禅学,可谓顺治的“红颜知己”。然而董鄂妃纵是有一千个好,皇后的废立终是国家大事,不能儿戏。顺治的冲动自然招来孝庄的不满和愤怒,可她对太过性情的儿子又无可奈何,于是便把气全撒在董鄂妃身上。
当时,孝庄在南苑(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居住。就在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口谕让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只好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这使得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的孩子不到两虚岁便突然夭亡了。对原本心里苦闷的董鄂妃而言,这无疑是致命一击。此后不到三年,董鄂妃便在病痛中早早结束了生命,死时年仅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