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帝王家史,大概只有独孤皇后享受了“一夫一妻”制的待遇吧。“孤家”配“寡人”,也真可谓绝配!我们必须承认,身为一个女人,独孤氏最大的幸运便是嫁对了人,虽然谈不上“驭夫有术”,可还是很成功地“管住”了她的男人。难得的是,她没有用政治的手腕(或阳谋,或阴谋)来处理夫妻关系,只是以女性的本能,娇蛮地爱着她的男人。更难得的是,身为帝王的杨坚,竟容得了她,而且是一辈子。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长孙皇后:母仪天下的榜样(1)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她用伟大的母性温暖了一个时代,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爱护丈夫以情为本
长孙皇后是隋朝一位将军的女儿,身上流有鲜卑族的血液。《唐书》上说她“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自小便显示出非凡的一面。她的舅舅高士廉曾给她算过卦,卜卦的人说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贵不可言,以后必将“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
这自然是史官的奉迎和迷信的附会,但她的性格中,确实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迷人力量,温敦大气和端庄文雅如此和谐地体现在她身上。她13岁时便嫁给比自己大两岁的李世民为妻,恩爱异常。李世民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18岁时便劝自己的父亲李渊扯起义旗,反对混蛋皇帝杨广,终取得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帮了不少忙。
当初,天纵神武、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秦王。因此,他积极收拢人才,暗暗积蓄力量,或是招募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大批骁勇武将,或是礼待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诸多名士文臣,先建立自己的“影子”内阁,为夺取皇位做好准备。因此他的“天策府”当时有“小朝廷”的名号。这也就难怪当时有人对李渊说:“秦王恃他大勛,不服居太子之下。”
为了博取父亲的好感,也为了“隐太子猜忌滋甚”,长孙氏便在丈夫的授意下去皇宫做“卧底”,“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这样,一方面可以稳住老父的情绪,也可以积极探听太子党及朝廷的风向。估计后来李世民向老父亲告太子“淫乱后宫”的状,她也搜了不少材料,做了不少工作。因此,后来当李世民精心策划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干净利索地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也是自己的亲兄弟)时,长孙氏才会“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后来,她病死前还亲自嘱咐太宗,对当时兵变的功臣房玄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因为“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这说明长孙皇后有冷静的政治头脑,她早就充分认识到政治斗争中“奇谋秘计”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丈夫“亲执弓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长孙氏并未抱“妇人之见”,而是心安理得地跑到一线,亲自犒劳慰问,这不但说明她有着过人胆识和理性,而且见证了她对丈夫的爱之浓、情之深。
辅佐君王进退有节
虽然后世对李世民以杀弟弒兄的非正常手段取得皇位喋骂不休,可实事求是地讲,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刚即位,便命令“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还放“掖庭宫女三千余人”,政尚简肃。如此这般,自然天下大悦。
大概正是长孙氏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得体,李世民才会如此敬重她,即位后马上立她为皇后,而且常常和她“论及赏罚之事”。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可她有自己的原则,深知古来妇人乱政专权的祸害,因此她引用古人“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的话,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有意思的是,唐太宗还是很固执地讲给她听,但她保持沉默,“竟不之答”。
不过,该说话时她还是会说。她懂得如何巧妙利用母性和妻性的“润滑剂”,对太宗进行温柔而不伤体面的提醒。《资治通鑑》里记载有两件小事,最能说明问题。
长乐公主出嫁,由于她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所以想嫁妆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出嫁时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因而嫁妆比较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时已是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也不算过分。
可魏徵听说此事后认为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唐太宗对魏徵的意见不以为然,就随口告诉了妻子。
长孙皇后不以为怒,反以为喜,赞嘆道:“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然而又巧妙地补充道:“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后来,长孙皇后还派人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温言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