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30日,我们第2中队终于向莫斯科挺进了!和已经走过的2700公里相比,剩下的300公里根本不能算是距离了。”
斯威特合上日记本,随手抄起一张破破烂烂的德文报纸:“加上这次基辅大捷的辉煌战果,3个月来我军已生俘敌野战军150万人……”
“妈的,牛都不会吹!” 斯威特骂了一句后将报纸扔出了坦克,报纸落在了地面上。
斯威特的车长趴在指挥塔上不停的摆弄他那个破望远镜:“那是什么—你们看看!”
从路边的草地钻出几条半大不小的军犬,背上捆着几个小盒子。
“是通信兵养的吗?” 斯威特来不及细想就看到204号车被气浪掀得跳了起来。还是指挥坦克上的中队长最先反应过来:“狗身上有炸药!打死这些俄国杂种!”
全体乘员掏出佩枪一通乱射,总算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布良斯克得到了证实—这些经过特训的军犬会自动撞向发出引擎声的物体从而引爆身上的炸药。不过这种拙劣的伎俩太容易被识破,德国坦克兵倒是有了下酒的好菜。
“俄国人的装甲部队很难捉摸,他们的t-34和kv-1数量明显不够,打头阵的通常还是劣质的t-28和t-60。” 斯威特在日记本上写到。不过现在自己的车组换上了iii号h型坦克,坦克的前装甲厚度已经达到了60毫米。比以前的老坦克好多了。
日历翻到了10月,俄国人构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为通过这些由老人、妇女和儿童建造的拒马,突击工兵除了扫除地雷外还必须携带炸药去进行爆破。而装甲工兵大队则要冒着被俄国人叫做‘喀秋莎’火箭炮的弹雨在反坦克壕上架设桥樑。第2中队的行进速度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俄国军队还是缺少最重要的一环—优秀的军官。那些1937年提升的新军官又一次制造了大灾难。9月的维亚吉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共有67万俄军被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沮丧的指令:‘节约弹药
“10月7日清晨,俄国降下了1941年第一场大雪。次日,初雪融化。”斯威特在日记本上写到。
通往莫斯科的公路变成了无边的黄沼,坦克和拖车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在工兵和步兵的帮助下,第2中队在1米1米的前进,坦克履带不停地被泥土挤脱,坦克兵在一夜间都变成了最优秀的装配匠。燃料的补给跟不上,有时连乘员都得连续三天喝西北风。
但是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得好:“毁灭不了我们的东西使我们坚强。”
在严寒、飢饿的残酷环境中一个伟大的战士在成长,斯威特不再是那个在越过德苏边境的时候还满嘴粗话的毛头小子了,他能摆弄各种发动机、拆装变速器、改造废旧蓄电池;他的机枪射术日臻精准,任何隐藏的俄军暗壕都逃不过他那鹰一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他已开始具备了车长的素质。
不过作为坦克的机电员,斯威特享有一项值得夸耀的特权:他可以不用值晚班,每天深夜连车长都要恭敬地坐在他身后,等待在晚上21时57分的一个节目,斯威特要准时将波段对准设立在南斯拉夫首府贝尔格勒的‘德意志国防军电台’发射频率,在这里,东线的德国士兵和北非、西欧、以及大西洋底的战友们一起倾听一首年轻士兵的情歌:
“夜深人未静,军营正门前;灯火阑珊处,佳人今犹在;何日再相逢,莉莉-玛莲……”
只有在这忧郁的歌声中,东线的士兵们才能暂时忘却外面那个疯狂的世界。 但一觉醒来,一切恢复如初。
11月6日,德军期待的冰冻终于出现了,困在泥泞的德国坦克和大炮终于可以摆脱泥泞的困扰,继续开始他们的进攻,不过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比泥泞还要难对付的多的问题摆在了德国军队面前,那就是寒冷。
但是,由于德军过于强大,西方方面军不得不向后撤退,莫斯科的危险与日俱增。10月底,希特勒集中51个师,包括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的兵力,再次强攻莫斯科。此时,莫斯科的形势万分危急!
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史达林决定举行传统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式。11月7日清晨,莫斯科成了银白的世界,这对苏联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莫斯科已是‘德军围困万千重了’。而这一天,苏军统帅史达林以非凡的气度和刚毅果敢而又不乏想像力的气势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宠大的阅兵式。
阅兵式开始前,史达林威严地站立在列宁陵墓上,向全体官兵发表了振奋精神的演说:“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德国法西斯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都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营垒,同我们陆海空三军一起,共同击败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史达林低沉而充满力量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上空,通过电波传向苏联前线和世界各地。受检阅的部队、坦克和大炮排成整齐的分列式,在军乐队奏出的军乐声中,通过设立在红场上的检阅台后,直接开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