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来之前。史达林已经要求苏军总参谋部制定一份防御计划,他看过那份计划的草案,它的前提就是建立在德国在苏德边境上集结大量的军队,苏军为了制止德军有可能发动的进攻而制作的。在计划的第一页就写着这样一句话:为预防敌人突袭,我军的任务已不是防止德军的进攻,而是趁德军正在集结、尚未形成有效防线和诸兵种协同能力之际,对其实施预防 性突然打击,并歼灭德军。
根据计划,苏军的主要攻击力量应置于西南前线和西部前线,具体任务是‘粉碎集结在这一带的德军主l力部队,并在战役开始后一个月内,将部队前出至奥斯特罗文卡—纳雷夫河—洛维奇—罗兹—克烈兹堡—奥别林—奥洛穆茨一线’。
负责制定计划的朱可夫认为:此举至少可以歼灭希特勒集结在苏德边境德军部队中的2个步兵师、11个坦克师和8个摩步师,并切断德军与其盟友罗马尼亚和奥地利的联繫。此后,再从北部或西北方向向卡托维兹地区发动进攻,粉碎德军前线中翼、北翼之敌,占领波兰全境及东普鲁士,最终达成粉碎德军侵略苏联企图这一战略目标。
但是这个计划的前提是德国已经将进攻的重点转入到了苏联方向,而不是英国。虽然目前有一些苗头,但是还是不能说明德国人是否真的会发动侵苏战争。比如德国对希腊的进攻。虽然有可能威胁土耳其,并将土耳其重新归入德国集团。但是从目前的在希腊的德军部署上,德军已经撤走大量的原来参加对希腊作战的部队,只留下少量的部队作为占领军。剩下的是空降部队和德国的一些海军部队,苏联并不认为这些部队可以对土耳其造成多大的威胁,之所以刚才提出那问题只是想看看德国的底牌是什么。
在不能确定德国一定会进攻苏联的意图时,尽管苏联最高军事当局已经预感到来自德国的军事威胁,但在当前应採取何种预防措施问题上却存在意见分歧。直到自己来之前,史达林仍坚持认为应首先利用一切手段延长和平的时间。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德国一定会向苏联进攻。但是他由于认识到希特勒这个人的危害,所以要求朱可夫制定那一份紧急作战计划。而朱可夫和苏军元帅铁木辛哥虽多次强调威胁的紧迫性,但在德国人是否真的会发动侵苏战争这一重大战略判断问题上,他们一直不敢妄下定论。
不过自己也听说了在计划草案出来后,朱可夫曾经当面向史达林就此计划的有关情况做了汇报。史达林考虑再三,要求将该计划作为一个紧急计划备案。因为根据史达林的判断,希特勒决不会铤而走险,在英德战争尚未结束时贸然开闢新的战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已经说明,德国人选择两面作战只能自取灭亡。
最高统帅给自己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来摸清楚德国人的底牌,德国人没有按照他们的计划那样去进攻英国,反倒是抽出了部队在巴尔干半岛在行动。这使多疑的史达林感觉到了一些危机。他急切想要知道德国人到底是想做什么,有没有向苏联进攻的企图。不过刚才戈林的真真假假的说话使他一时摸不着头脑。
决战大西洋(下) 美国舰队出动
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和希特勒会谈的第二天,和代表团同时来德国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见到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在会见中,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根据前一天的希特勒和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的会见结果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英国已经接近崩溃,最后投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轴心国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在该是考虑胜利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了。他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问题。
不过这个素来以顽固、不妥协而闻名于世的苏联外长却始终紧绷着脸,静静地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表述。他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发出的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不置可否。反倒是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些问题更感兴趣,对大英帝国是否已经失败并不关心。
他噼头盖脸地向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1、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是想做什么?
2、德国军队出现在芬兰,目的何在?
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意义是什么?
4、德国所谓的‘欧洲新秩序’和日本的‘大东亚新秩序’究竟指的是什么?苏联在这两个秩序其中的地位如何?
连珠炮似的提问把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闹了个手忙脚乱,他在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谈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位一向惯于说‘不’的先生会提出这么多问题来,故而只能避重就轻地回答了两个问题。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避重就轻的回答很不满意。他开始揪住德军出现在芬兰的问题不放。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认为,最后解决芬兰问题是它的责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里宾特洛甫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揪住德国在和芬兰的合作上不放,也来了火,他针锋相对地说:“波罗的海如果发生冲突,将严重影响德苏关系,后果不堪设想。”
莫洛托夫却说:“这不是波罗的海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和德国交界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