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干过的这个行当俗称“扫煤渣”。</p>
烧过后的煤,并没有完全燃烧,回收后进过一番加工,还可以二次燃烧。</p>
尤其是那些单位和企业的食堂,有不少浪费,用煤不节约,烧过后的煤渣更有回收价值。</p>
这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经验。</p>
父亲干过三个冬天,去城里扫过煤渣。回收来的煤渣,自己家也用,而大部分卖给了蜊灰窑。</p>
蜊灰窑,也就是烧石灰的窑。农村人造房子,水泥用不起,大多使用石灰。</p>
隔壁的高田村,就有三个生产队的六孔窑,是专门烧石灰的。</p>
父亲那是小试牛刀,小打小闹,本来准备今年大干一场的。</p>
可惜的是,父亲想拉着陈扬一起干,陈扬好面子,没有答应父亲。</p>
县中优秀的高中生,走街串巷的去买煤渣,陈扬实在放不下这个面子。</p>
现在好了,没有师傅领进门,只能盲人摸象瞎干了。</p>
吃晚饭时,陈扬端着饭碗,把爷爷叫到门口商量。</p>
爷爷不吭声。</p>
“爷爷,我会干好的。”</p>
爷爷说,“你肯定能干好,扬。可是,这活累人呢。”</p>
“我不怕累,爷爷,我有的是力气。”</p>
爷爷没有答应,“要不,我去找找我的朋友。他是木匠,十里八乡都有名气。你跟着他学,将来就是手艺人了。”</p>
这下陈扬不吭声了。</p>
爷爷又劝道:“扬,老话说,手艺人饿不死。”</p>
陈扬苦笑道:“三年学艺,两年白干。爷爷,我要是五年不挣钱,咱家会饿死人的。”</p>
爷爷又不说话了。因为大孙子说得对,现在的陈家,陈扬就是顶梁柱。去掉一个陈扬,陈家非喝西北风不可。</p>
“要不……扬,爷爷跟你去。”</p>
陈扬忙说,“别,千万别。爷爷,你不能去。”</p>
爷爷嗯了一声,“你一个人行吗?”</p>
“我试试。”</p>
爷爷笑了笑,“也行,你一个人出去闯闯,先把面子扔了。”</p>
陈扬有点不好意思,出门挣钱,挣的还是走街串巷的钱,真的需要先把面子扔掉。</p>
家里还有二十多块钱,陈扬决定,先拿出十块当本钱。</p>
但是,陈扬还是放不下面子。</p>
所以第二天,陈扬怕被村里人看见,早早的就拉着手拉车出门了。</p>
衣服穿着又破又旧,怕被熟人认出,陈扬还拿出父亲的帽子戴上,帽檐也压得低低的。</p>
</p>
到了县城,天已大亮。</p>
父亲曾给陈扬介绍过如何“扫煤渣”。</p>
陈扬先去了县供销社。</p>
县供销社位于县城中心的河埠码头。陈扬以前进去过,依稀记得,县供销社有百十号人,有自己的食堂,还有自己的专用码头。</p>
巧了,陈扬赶到时,县供销社正在卸煤。</p>
三条大木船装满了煤,十多个人正一筐一筐的往岸上抬。</p>
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一边吆喝,一边指手画脚,冲着装卸工们训斥。</p>
这男人陈扬认识,知道他是县供销社的主任杨春生。</p>
因为杨春生的女儿杨丽娜,就是陈扬的高中同学。</p>
当然,杨春生可不认识陈扬。</p>
陈扬蹲在手拉车上,琢磨一个接近杨春生的办法。</p>
不一会,陈扬眉头舒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p>